业内资讯
中关村演绎中国式创新 科技金融“领跑者”
2013-01-07 资料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陈新洲、崔军强、张舵、任峰、郭宇2012-12-15
进入新世纪新十年,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
从第一次大机器生产到化工革命,从电气革命到综合技术革命,创新都是最重要的驱动引擎。
无数国家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一个创新力落后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地位很高的国家。
三年前,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动情地说:“每每听到国际上有人说中国只会简单的制造,我就很是愤愤不平,而当听到有人说,‘中国用堆积如山的衬衣换别人一架飞机,还得了便宜。’我就更是血往上涌。”
不单单是中关村。在过去30年,借助外国的技术和资本,加上廉价劳动力优势,中国企业一直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打拼,只能赚取低廉的附加值。
柳传志的话引起了现场众多中关村创业者的共鸣。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巨大跨越,中国的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在追赶,更在创新的路上探索实践着创新。
视创新为生命、敢为天下先的中关村用二十余载,从试验区成长为科技园区,经济规模扩大了800倍,企业利润增长1000倍,上缴利税增长1200倍,出口创汇增长2000倍。在2011年全国4700多亿元的技术交易额中,中关村占据了1880亿元,比例超过40%,成为全国最大的区域创新体系,聚集了联想、百度等高新技术企业近两万家。
为了在未来的技术革命中争得优势,美国制定了创新战略、日本制定了创新计划,中国建立了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策略。
作为创新排头兵,中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2009年3月,国务院同意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出全面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是中国专门为自主创新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特区”,“特区”内被允许率先开展一系列产权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试点。这也是一种期待,一种召唤,更是一种使命。
不同于三十年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变局中,如何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对国有单位研发人员如何进行股权激励形成创业活力,如何让技术、资金、人才要素聚集、聚合、聚变,这些既是世界难题,更成为困扰中国区域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前行的顽石与坚冰。中关村探索着下一步创新实践的“中国解法”。
三年多的实践显示,中关村快速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背后的体制机制创新,既是一种区域发展的宝贵探索,更为中国式创新提供了一种路径解读。
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企业发展的沃土,中关村活跃着超过100家的创投机构,聚集了全球投向中国风险投资的三分之一
2012年3月8日,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名单出炉。硅谷公司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以175亿美元并列排在第35位。而中关村公司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以102亿美元列全球富豪榜第86位。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中关村这家明星企业继续高速成长,财报亮眼。
和百度一样,整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资本市场上硕果累累。2011年,中关村新增IPO融资额355.7亿元。截至2011年底,示范区上市企业累计IPO融资额高达近1900亿元。在追赶硅谷的道路上,中关村正在加快脚步。
在2011年全国4700多亿元的技术交易额中,中关村占了1880亿元,比例超过40%,其中80%流向了北京以外的地区。中关村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释放。
自1993年四通控股作为中关村第一家上市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以来,中关村示范区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完成100家企业的上市,而完成第二个100家企业上市仅经历了4年多。近三年,示范区每年新增上市企业超过20家。其中,2011年新增上市企业26家,比硅谷地区新增上市企业多8家。
中国中关村,创新创业活力世界瞩目。
创新“孵化”服务
一年前,刚刚入驻中关村准备创业的安全宝公司碰上了“拦路虎”:在注册科技型企业时被要求不能有经销业务,而在申请一项国家资质时又要求必须有经销业务。
一筹莫展之际,创新工场的咨询团队建议安全宝公司收购一家小公司以获得国家资质,高效低廉地渡过难关。一年后,安全宝公司已经开始第二轮融资,成为风投眼中的香饽饽。公司CEO马杰说:“这样的创业效率如果没有创新工场,根本不可能做到。”
2009年9月,曾在谷歌公司担任高管的李开复在中关村核心区创立“创新工场”,专门定位于早期项目投资,并提供包括办公场所在内的全方位创业服务。
一批像创新工场这样的新兴创业服务机构,支撑着创业大军们的希望和梦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关村创业活力逆势爆发,每年新创办科技企业超过3000家,中关村已逐渐发展成中国“创业梦工厂”。
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车库咖啡、创新工场、联想之星、创业家、创业邦、3w咖啡、36氪、创投圈、IT龙门阵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在中关村应运而生,它们为初创企业和早期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了服务空间由物理孵化器到物理与虚拟孵化器并存的转变,实现了赢利模式从房租收取为主到提供专业软性增值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工作对象从入驻企业到早期项目及新创办企业的转变,这些新型孵化服务机构已经成为中关村创业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创业服务新业态在中关村已初步形成。
据北京市工商局信息中心统计,2009年和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新创办科技企业均超3000家,2011年突破4000家。这些新生力量的创新创业效率明显提升,创业企业万人获专利授权同比增长15%,高于硅谷9%的增速。
科技金融“领跑者”
近年来资本市场的中关村板块快速崛起。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中关村依然有23家公司上市,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中关村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224家,这背后,科技金融的推动力不可小视。
2010年4月被注入2000万元政府股权投资的国智恒电力公司,自主研发了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监控系统,大大提高了中国电网安全的自控能力。公司总裁吕建光说,2008年公司研发刚刚完成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曾因为没有业绩得不到风投和银行的青睐。
令吕建光意外的是,代表北京市政府进行股权投资的中关村发展集团进入后,迅速扭转了国智恒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中发展进入后使得原来一直跟踪我们的风投立刻打消顾虑,大约有超过政府投资额20倍的风险投资先后主动上门提出跟投,对社会资本的杠杆撬动效应凸显。”
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许强说,集团进行股权投资后不参与被投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股权退出时将优先转让给被投企业员工作为激励。而上百亿元的资本规模也能保证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据了解,未来5年北京市将统筹数百亿元资金进行政府股权投资,投资超过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企业。
目前,中关村已经成为国内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区域,IDG、联想投资、今日资本、北极光创投、华登国际、联创策源、金沙江、青云、戈壁、盈富泰克、启迪创投、深创投等一批知名机构成为中关村的合作伙伴,活跃在中关村的创投机构已超过百家。全球投向中国的风险投资中有三分之一聚集在这里。近五年来,中关村地区发生的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人才精英“梦之村”
中关村被誉为海归精英的“梦之村”:汇聚着超过2万名海归人才,近10年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家海归企业成立、20名海归人才到访。
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身肩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海归人才特区的使命。
在北京北郊僻静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隐藏着一个并未广泛传播的奇迹。坐落于此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过去4年连续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2篇。包括1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生命所科学指导委员会曾如此评价:世界上还从未有过一家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占据国际基础科研领域如此重要的席位。
2005年底挂牌的生命所有一套与传统科研体制迥然不同的选才模式:全所没有一个正式编制,领军科学家全部从全球招聘;合同期内,所长和实验室主任用人不受任何行政干预。
目前入选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的137位人才,全部由一个专门的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推荐选拔,而政府更多参与后续服务,对入选人才给予100万元奖励,提供签证居留权、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便利待遇。
在美国硅谷,企业大量诞生与消亡的背后,人才呈现几股明显的流向:大学科研人员热衷创业;企业做大后转做天使投资,发掘新兴技术和创业天才;投资成功后再回到大学做兼职教授,启蒙新一代创业者。这种流动机制源源不断地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技术和资本高效率整合,用实战锻造出伟大的企业和领军人才。
硅谷式的人才流动培育机制正在中关村运转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市场引力,不断涌现出创业千里马和投资伯乐。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通过各类专项计划引进海内外人才4962人,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436人。通过建设人才特区,中关村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拥有博士学历人才和硕士学历人才超过14万名,其中2011年新增1.9万人,同比增长16.8%。

[返回]
 
版权所有 © 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